文/罗华昌中医
古中医防未病,保民众大健康。图片
朋友们,大家好!在门诊中常遇到这样的情况:不少年轻人甚至中老年人,因背部疼痛前来就诊,同时伴有精神萎靡、乏力等表现。追问其生活习惯,这些人存在长期熬夜习惯、大部分人手淫性生活后,马上直接吹空调、风扇致风寒湿邪侵袭等,不久后就腰背疼痛,吃止痛药稍有缓解而停药后更加疼痛。。这些不良习惯看似平常,却在不知不觉中损伤了肾气、阻滞了经络,正如《内经》所言 “邪之所凑,其气必虚”,肾虚于内而风寒湿袭于外,最终引发腰背疼痛。
从中医理论来看,肾主骨生髓,脊椎为 “髓之府”,肾精充足则骨髓充盛,脊椎得以濡养;若肾精亏虚,骨髓化源不足,脊椎失养则 “空虚”,此即《内经》“肾不生则髓不能满” 之意。而 “河车之路” 指督脉与膀胱经循行的夹脊部位,为元气运行之通道,肾经精气需通过膀胱经输布至背部,若肾精亏虚,膀胱气化失司,一则无力推动经气运行,致河车之路 “壅堵”,二则肾虚易生内热或兼外感湿邪,湿热瘀阻于膀胱经,进而阻滞背部经络。正如古籍所言 “膀胱借肾道而行”,肾与膀胱相表里,肾虚则膀胱气化无权,水液代谢失常,湿浊或郁热循经上犯,最终引发背部疼痛,此非心系或肺系病变,实为下焦肾虚累及经络所致。古人言 “如人患背痛者,人以为心病,而非心也,乃膀胱之气化不行,故上阻滞而作痛”,此论揭示了临床常见的辨证误区,膀胱为 “州都之官”,其气化功能依赖肾中阳气蒸腾,若肾虚于下,膀胱气化无力,水液停聚则易化热、生湿,循膀胱经(夹脊而行)上扰背部,导致经气不通,“盖膀胱乃肾之府,肾虚膀胱亦虚”,点明了肾与膀胱的病理联系,肾虚是本,膀胱气化失常是标,两者相互影响,最终致 “肾脊作楚”。现代生活中,熬夜、房劳过度等行为直接损伤肾阴肾阳,使肾精亏耗,同时,嗜食辛辣、久坐少动又易生湿热,阻滞膀胱经气,当 “河车之路” 因肾虚髓空而失养,又因湿浊瘀热而壅堵,背部疼痛便随之而来,常伴腰酸膝软、小便不畅、怕风怕冷等症,此与古籍所述 “膀胱借肾道而行,所以肾脊作楚” 的病机高度契合,印证了肾虚与膀胱气化失常在背痛发生中的核心作用。
基于以上思路,结合现代人群多兼夹湿浊、气滞的特点,我拟 “益肾通督汤”,方药组成为熟地 15g、芡实 15g、茯苓 12g、泽泻 10g、车前子 10g(包煎)、肉桂 3g、薏苡仁 20g、桑寄生 15g、独活 10g、羌活 6g、豨莶草 10g。方中熟地、芡实补肾填精,固摄肾气,恢复肾主骨生髓之能,为治本之药;茯苓、泽泻、车前子利水渗湿,清膀胱郁热,使湿浊从下而解,缓解经络阻滞;肉桂温阳化气,引药入肾与膀胱经,推动气化功能,助 “河车之路” 畅通;薏苡仁健脾渗湿,兼能除痹,加强清利经络湿热之力,改善背部酸楚;桑寄生补肝肾、强筋骨,祛风湿,既能祛除外感风寒湿邪,又能辅助熟地填补肾精,标本兼顾;独活祛风胜湿、通利关节,善治下焦风寒湿痹,针对外感湿邪阻滞经络;羌活祛风散寒、胜湿止痛,可解表散邪,疏通背部膀胱经气;豨莶草祛风湿、通经络,尤善清除经络中风湿热邪,缓解筋脉拘挛疼痛,诸药合用,以补肾治本,利水治标,温阳化气,兼以祛风除湿、活血通络,使肾精充、气化行、湿浊去、经络通,背部疼痛得以缓解。中医讲究 “千人千方”,每个人体质、症状及病情进展不同,用药需结合舌象、脉象等辨证加减,故文中方药仅供知识参考,不可直接套用。建议有相关问题及时寻求专业中医面诊,本文旨在帮助大家增加健康知识,而非鼓励自行用药。
身体不适不知咋辩证?公众号留言,我为你专业分析
亲爱的各位网友,感谢大家一直以来对本公众号的关注。
在交流中,我发现不少朋友面对身体小状况时,不知如何应对,也不了解自身中医辩证类型,存在健康困惑。
现向大家说明:欢迎在留言区留下健康问题,我会依据中医理论和临床经验,为大家做辩证分析。
但因网络交流限制,无法面对面详细诊断,所以我只能提供辩证思路,不能给出具体用药指导,望理解。
我会每天挑选并回答 几个网友的辩证问题,认真对待每一条留言并详细回复,希望能帮大家了解身体,树立正确健康观念。
本文内容原创,如有转载请标明 “转自中医罗华昌公众号”,侵权必究。最后,希望朋友们再关注《杏仁弘道》及《华康中医综合诊所》两个公众号,里面的内容同样精彩!
版|权|声|明
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,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,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,请点击举报。华夏配资网-股票杠杆的平台-股票配资网大全-炒股如何配资提示:文章来自网络,不代表本站观点。